PRODUCT CLASSIFICATION
產品分類箱式電阻爐是一種通過電熱元件加熱、利用熱輻射和自然對流實現物料熱處理的設備,廣泛應用于材料退火、淬火、燒結、烘干等工藝。其使用方法需嚴格遵循操作規范,以確保安全、提升效率并延長設備壽命。以下是詳細的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:
一、使用前準備
環境檢查
確保設備放置在通風良好、干燥(濕度≤85%)、無腐蝕性氣體的環境中,遠離易燃物(如紙張、溶劑)。
檢查電源電壓是否匹配(如380V三相電或220V單相電),接地線是否可靠連接,避免漏電風險。
確認爐門密封條無破損,否則需更換以防止熱量泄漏或氣氛泄漏(如真空爐)。
設備檢查
檢查電熱元件(如硅碳棒、硅鉬棒)是否完好,無斷裂或老化現象。若發現元件電阻值偏差超過±10%,需更換。
確認熱電偶(測溫元件)安裝位置正確(通常位于爐膛中心或工件附近),且與控制儀表匹配(如K型、S型)。
檢查爐膛內部是否清潔,無殘留物料或氧化物,避免污染新工件或影響溫度均勻性。
工件準備
根據工件尺寸選擇合適爐膛(留出20%-30%空間以保證氣流循環),避免工件接觸電熱元件或爐壁。
對于需保護氣氛的工藝(如氫氣還原、真空釬焊),提前準備氣體供應系統(如氫氣瓶、真空泵)并檢測泄漏率(≤1×10?? Pa·m3/s)。
預處理工件(如清洗、去油、干燥),防止加熱過程中產生揮發物腐蝕爐膛或污染熱電偶。
二、操作步驟
1. 通電與預熱
閉合電源開關,觀察控制儀表顯示是否正常(如電壓、電流、溫度)。
設定預熱程序(如從室溫升至200℃,保溫1小時),緩慢升溫可減少熱應力對電熱元件和爐膛的損傷。
預熱階段檢查爐門是否輕微發熱(正常現象),若局部過熱需停機檢查密封或隔熱層。
2. 裝載工件
使用耐高溫工具(如陶瓷鉗、不銹鋼托盤)裝載工件,避免直接用手接觸高溫部件。
對于需均勻加熱的工件(如長軸類),采用支架或吊架使其懸空,減少與爐膛接觸面積。
關閉爐門前,再次確認工件位置無誤且無遮擋熱電偶或通風口。
3. 設定工藝參數
溫度控制:根據材料工藝要求設定目標溫度、升溫速率(如5℃/min)和保溫時間。例如,鋁合金固溶處理需快速升溫至495℃并保溫2小時。
氣氛控制:
空氣氣氛:直接加熱(適用于氧化性工藝如陶瓷燒結)。
惰性氣氛:通入氮氣或氬氣(流量0.5-2L/min),排除氧氣后升溫(如金屬粉末冶金)。
還原氣氛:通入氫氣或混合氣體(如H?+N?),需配備防爆裝置并嚴格控制氫氣濃度(≤4%)。
真空氣氛:啟動真空泵抽至目標真空度(如10?3 Pa),適用于高純度材料處理。
壓力控制(可選):若需加壓燒結(如熱等靜壓),通過液壓系統施加壓力(如100MPa),同步控制溫度與壓力曲線。
4. 加熱與保溫
啟動加熱程序后,觀察溫度曲線是否按設定值上升,若偏差超過±5℃需調整PID參數或檢查熱電偶。
保溫階段定期記錄溫度數據,確保工件受熱均勻(可通過爐膛內多點測溫驗證)。
對于長周期工藝(如24小時以上),需安排專人巡檢設備運行狀態(如電流波動、異常聲響)。
5. 冷卻與出爐
自然冷卻:關閉加熱電源,保持爐門關閉直至溫度降至安全范圍(如≤200℃),適用于對冷卻速率無要求的工藝。
強制冷卻:通入壓縮空氣或循環水加速冷卻(需設備支持),適用于需快速固化的材料(如馬氏體鋼淬火)。
出爐操作:
佩戴隔熱手套和防護面罩,使用工具取出工件。
若工件需后續處理(如回火),立即轉移至下一工序設備,避免溫度波動導致性能下降。
清理爐膛內殘留物(如氧化皮、碎屑),防止影響下次使用。
三、維護與保養
日常維護
每次使用后清潔爐膛,用軟刷或吸塵器去除灰塵和碎屑,避免使用金屬工具刮擦。
檢查電熱元件連接處是否松動或氧化,必要時緊固或更換接線端子。
潤滑爐門鉸鏈和鎖緊裝置,確保開關順暢。
定期保養
每季度:檢查熱電偶精度(與標準溫度計對比),偏差超過±2℃需校準或更換。
每半年:更換爐膛密封條,檢查隔熱層(如陶瓷纖維)是否破損,必要時補充或更換。
每年:對電熱元件進行電阻測試,若電阻值變化超過±20%需更換;清洗氣體管道(如氫氣、氮氣)防止堵塞。
故障處理
溫度失控:檢查熱電偶是否斷路、控制儀表是否故障,或電熱元件局部短路。
加熱緩慢:確認電源電壓是否正常,電熱元件是否老化(電阻增大),或通風口是否堵塞。
爐門漏氣:調整密封條壓力或更換變形密封條,真空爐需檢查真空泵油位和密封圈。